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与体征分离,安静状态下表现严重,活动后反而消失,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 以成年人发病为多。属于中医学中“痉病”的范畴。不宁腿综合征扰乱睡眠的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充分重视,在美国还成立了不宁腿综合征基金会,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和筹集资金进行临床科学研究。
不宁腿综合征-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常并发于胃部手术以后、尿毒症、酒精中毒、精神因素对发病具有一定重要性。特别是在构思、看电影、和戏剧时容易出现症状。有人认为本病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糖尿病及各种贫血等可能为发病因素。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一家族人群中可有数人发病。[2]有人提及使用苯噻嗪,突然停用巴比妥类药物可以诱发本病。有人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新陈代谢产物异常堆积在肌肉中引起。亦有报道与CAPD(腹膜透析)不充分或者局部血液循环运行障碍有关。
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病因不明,儿童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史。继发性者多有神经系统疾病。
不宁腿综合征-临床表现
1症状 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特殊不适感觉,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运动,双侧同时受累或者在一侧表现明显。安静时发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更为严重,有时仅仅持续数分钟,严重的则整夜不停,活动下肢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成为严重失眠的主要原因。
2体征 夜间安静睡眠时,从一侧下肢到另一侧下肢出现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动亢进,可见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适。
3物化检查 一般没有阳性结果发现,有时可有下肢发凉,或者中度贫血,血清铁降低。神经系统检查、肌肉电图、肌肉活组织检查均正常,可有患侧肢体的血管紧张度增高,血流量降低。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不宁腿综合征-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原发性RLS的诊断标准为:
⑴双腿不适(麻刺感、刺痛感、紧张、疼痛)伴有不可控制的机体运动。
⑵症状在休息时出现,主要在晚间,可以影响入睡;病情严重随时变化(如每周、每月不同),可以累及上肢。
⑶通过对肢体的某些手法操作(如揉搓、摇动、跺脚、走动)可使症状部分或者彻底缓解。
⑷无其他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
⑴静坐不能症(akathisiaアカシジァ 坐位保持不能症) 多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和安定类药物人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时即便少量使用也可以出现,患者常主诉自己焦虑不安,腿脚不能着地,严重的患者常反复站立,来回走动,症状表现夜间比白天明显。使用抗焦虑治疗有效。
⑵睡眠中周期性腿动(periodic leg movement in sleep) 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周期性的两侧足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常与不安腿综合症同时存在,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单独发病时不伴有感觉异常,睡眠中因下肢运动而导致觉醒,患者经常主诉有失眠。
⑶下肢疼痛足趾运动症(painful legs and moving toes) 下肢和足部疼痛,伴有不适感,足趾出现特征性的不随意运动,一侧肢体或者两侧肢体均可以出现,这种病人下肢可以出现异常性疼痛,常可以持续存在。下肢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表现为足趾的伸曲和内外旋转、足关节的屈伸,与不安腿综合症疼痛的性质、特点不同。常见于跟痛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等脊髓和神经末梢疾病。
⑷肢端感觉异常(acroparesthesia,末梢足趾バレステジ- ) 夜间睡眠中手指和足指出现麻木,针刺般的疼痛,由于疼痛而经常觉醒。成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下肢的末端。
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997年)
诊断标准:
1、患者主诉夜间腿部有不愉快的感觉或夜间入睡困难。
2、腓肠肌内有一种非常不愉快的身体感觉,常伴有腿部出现一时性疼痛和瘙痒;
3、不舒服的感觉可以通过移动肢体得到缓解;
4、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时肢体有运动。
5、不能用内科和精神科障碍解释其症状。
6、可以有其他睡眠障碍存在。
最低诊断标准:1+2+3
严重程度标准:
轻度:偶尔周期性发作,轻微影响患者入睡,但不会引起明显的困扰。
中度:一周内发作不超过2次,可以冒险延迟入睡时间,中度干扰睡眠,轻微影响白天的功能。
重度:一周内发作超过3次,严重干扰夜间的睡眠,明显影响白天的功能。
病程标准:
急性期:2周以内。
亚急性期:超过2周,但在3个月以内。
慢性期:3个月以上。
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治疗
1、一般治疗 临睡前用温水洗脚,或用艾叶水洗下肢。按摩局部肌肉。
2、对症治疗 如有贫血,则应纠正贫血。如在妊娠期发作,则分娩后症状可以消失。
3、药物治疗
⑴肌醇1g,每晚1次服用。
⑵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山莨菪碱5mg治疗。每日1次。
⑶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或多巴胺促效剂,如美多巴125-250mg,信尼麦125mg,每日1次。国内较少用。
⑷抗痉剂 如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均为0.1g,睡前一次服用。
⑸使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2 50mg,轮流在委中、承山或者沿腓神经干的体表部位注射,每日患肢一穴1次,5天为一个疗程。
4、中医治疗 白芍10g,甘草10g,木瓜18g,怀牛膝18g,水煎服。
白芍12g,生甘草6g,生牡蛎30g(先煎),山药10g,木瓜10g,威灵仙10g,水煎服。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KSS疾病概述(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因线粒体DNA(mtDNA)或细胞核DNA突变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疾病, 以骨骼肌、脑、心脏、内分泌腺体等能量需求较高的组织受累为主, 可分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KearnsSayre 综合征(KSS)、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和肌阵挛性癫疒间伴肌肉破碎红纤维(MERRF)。Kearns和Sayre[1]在1958年首次对KSS进行报道,该病是线粒体脑肌病的一种亚型,主要病因是mtDNA发生突变,使编码线粒体在氧化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和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或不能被充分利用,故不能产生足够的三磷酸腺苷(ATP)以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产生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KSS最常见的mtDNA突变是mtDNA 8468~13446位之间4979 bp片段的缺失[2];mtDNA的A3243G点突变也可在少数患者中检测到[3]。由于该病较少见,疾病早期易误诊,且尚无明确诊断标准,现将KSS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1 临床表现
KS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可累及眼、肌肉、神经系统、心脏、肾脏和内分泌腺体等高能量需求的器官组织。该病常为散发病例,无显性家族史。早在1958年Kearns和Sayre报道KSS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三联征为主要特征的线粒体脑肌病。目前有人又提出了另一种KSS三联征[2],即20岁以前起病、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尽管略有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CPEO表现为双眼睑下垂、眼外肌全部瘫痪,但未累及瞳孔。部分病例还可有咽部肌肉和四肢肌肉无力。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为视网膜上皮细胞脱失、色素斑形成、视神经萎缩、眼底血管变细、视力受损。KSS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认知功能障碍、卒中样发作、锥体外系症状(震颤、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和真性或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等[4]。CPEO或KSS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包括视觉处理和构造、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力减退,但言语和视觉的长时性记忆力、言语理解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未受到明显影响[5]。KSS患者常合并神经性耳聋,患者有听力下降,某些患者虽没有感到听力减退,但听力学检查可发现异常。KSS患者听力受损的特点为双侧、对称性,以高频听力受损为主,呈慢性进行性加重[6]。有报道[7]57%的KSS患者有心脏病表现,包括心源性晕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心脏的传导系统常受到影响,表现为心室间传导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心脏传导系统严重受累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晕厥和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KSS患者可因QT间期延长或三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反复发作和心跳骤停[8]。因此,心脏病变是影响KS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KSS也累及内分泌系统,10%的KSS患者合并糖尿病,某些KSS患者表现无症状性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产生障碍引起的,约一半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9]。其他内分泌疾病在KSS患者中也较常见,如生长发育迟缓占38%、性腺功能障碍占20%、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占7%~8%[10]。有报道[11]KSS还可合并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此外,还有报道KSS患者合并肾脏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Eviatar等[12]报道1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KSS,表现为呕吐、消瘦伴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随后相继出现双眼睑下垂、眼外肌瘫痪、视网膜色素沉着、心脏传导阻滞等症状。局灶性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还可出现ToniDebréFanconi综合征[13],表现为高磷酸盐尿、高氨基酸尿和葡萄糖尿等肾小管功能障碍。
2 实验室检查
KSS患者多项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异常。(1)血乳酸和丙酮酸水平升高,运动试验更具敏感性,即运动后10 min后测血乳酸和丙酮酸值,线粒体肌病患者在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升高,丙酮酸无变化,休息10 min后乳酸仍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乳酸/丙酮酸的值大于正常(4~12);正常情况下,运动10 min后两者升高,但休息10 min后应恢复到原来水平。(2)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3)脑脊液蛋白和乳酸水平升高,蛋白含量通常>1 g/L;少数患者脑脊液叶酸水平降低;(4)肌电图多呈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5)头颅MRI检查通常可见皮质下白质、大脑深部白质和丘脑T2WI高信号灶,也常见于脑干背侧或腹侧和小脑;除此以外还可见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萎缩;(6)肌肉病理改变:光镜下Gomori三色染色可见大量的破碎红纤维(RRF),RRF是线粒体发生结构功能异常、增生聚集所致;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可见散在分布的COX缺失纤维;SDH染色见有RRF肌纤维肌膜下氧化酶染色加深;电镜下可见异常线粒体数目增多,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有时线粒体内可见晶状格包涵体。
3 诊断
KSS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则依赖于肌肉活检。根据KSS患者的的临床表现是否满足三联征,分为完全型KSS和不完全型KSS,即完全型KSS符合三联征(CPEO、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不完全型KSS仅为CEPO或伴有其他一项。2002年Bernier等[14]提出了关于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标准,该标准含主要诊断指标和次要诊断指标,并根据对诊断标准不同的满足情况,分为明确诊断、很可能和可能诊断,见表1。本院曾收治1例KSS患者,同时有眼肌、耳、心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肌活检COX(-)肌纤维> 2%,符合Bernier诊断标准的2条主要诊断标准,有KSS三联征中的两条,即CEPO和心脏传导阻滞,为不完全型KSS。
表1 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标准项目表现或改变主要诊断指标1 临床临床完全符合线粒体脑肌病或线粒体细胞病必须完全符合以下3种情况:a:无法解释的多系统症状组合,这些是呼吸链疾病特定的组合症状;临床症状必须至少包括3个系统器官表现,即神经系统、肌肉、心脏、肾脏、营养、肝脏、内分泌、血液、耳、眼、皮肤b:临床过程呈进行性发展合并突发的恶化或有家族史能强烈提示mtDNA突变(至少有一个母系亲属而不是先证者的表现提示是一种很可能或确定的呼吸链疾病)c:通过适当的检测,包括代谢产物、酶或基因突变检测、影像学、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代谢性或非代谢性疾病2 组织学在骨骼肌中出现≥2%的RRF3 酶学a:50岁以下患者肌活检COX(-)肌纤维> 2%b:50岁以上患者肌活检COX(-)肌纤维> 5%c:一种组织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20%d:一种细胞系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e: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中同一种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 生化功能成纤维细胞ATP合成速率低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上5 细胞分子学发现肯定相关的细胞核DNA或mtDNA 异常次要诊断指标1 临床完全符合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表现2 组织学a:30~50岁患者RRF比例1%~2%b:30岁以下患者出现RRFc:16岁以下患者肌膜下线粒体蓄积比例> 2%d:电镜下见任何组织中广泛线粒体异常3 酶学a:呼吸链复合物表达缺陷b:一种组织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20%~30%c:一种细胞系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0%d: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中同一种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0%4 生化功能 a:成纤维细胞ATP合成速率低于平均值2~3个标准差 b:成纤维细胞无法在半乳糖替代葡萄糖介质的培养基中生长5 细胞分子学发现可能相关的细胞核DNA或mtDNA 异常6 代谢一个或更多的代谢产物提示呼吸链功能破坏 注:符合2个主要诊断指标或1个主要诊断指标及2个次要诊断指标的即为确诊线粒体脑肌病;符合1个主要诊断指标和1个次要诊断指标或至少3个次要诊断指标的为很可能线粒体脑肌病;符合1个主要诊断指标或2个次要诊断指标,其中1条必须是临床指标,为可能线粒体脑肌病
4 治疗
目前对KSS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症治疗:KSS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基于不同器官受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心脏病变常是KSS主要的致死病因,其中又以心脏传导阻滞最多见,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2002年)关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15]中指出,神经肌肉疾病包括KSS、强直性肌营养不良、Erbs肌病的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有感音性耳聋,应早期诊断,可植入人工耳蜗改善听力。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患者应注意防止其发生抽搐。出现肾小管酸中毒或ToniDebréFanconi综合征,应调整水电解质平衡。(2)药物治疗:各种维生素和辅助因子,如ATP、叶酸、维生素D、辅酶Q10和肌苷。辅酶Q作为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物Ⅰ、Ⅱ、Ⅲ之间的连接者和氧自由基清除剂,补充辅酶Q10可增加呼吸链的功能,清除由于呼吸链功能障碍产生的活性氧簇(ROS),对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KSS患者的病情,包括心脏传导功能、神经系统体征以及血和脑脊液乳酸、丙酮酸浓度[16]。Kiyomi等[17]用肌苷[(0.08~0.35)g/kg·d]治疗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9个月~4.8年后发现肌力有改善,以长时间运动改善显著。“鸡尾酒”疗法也可作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治疗方法。有报道[18]用硫辛酸(300 mg/d)+辅酶Q10(240 mg/d)+肌苷(3 g/d)治疗可降低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乳酸水平、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增加踝关节背屈力量。(3)其他:KSS患者应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能代偿受损的糖异生和减少脂肪产生,可减少内源性毒物产生。(4)KSS根治方法有待于正在研究中的基因治疗。但由于基因治疗具有可塑性和异质性,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包括减少野生型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的比例(基因移位),将突变的mtDNA转变为正常细胞核DNA(异位表达),使用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纠正突变的mtDNA、诱导肌肉再生等方法[19]。
【参考文献】
[1]Kearns TP, Saver GP.AMA Arch Ophthalmol,1958,60:280.
[2]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8.
[3]王朝霞,袁云,高枫,等.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20:273.
[4]Finsterer J. Acta Neurol Scand,2006,114: 217.
[5]Bosbach S, Kornblum C, Schrder R,et al. Brain,2003,126:1231.
[6]Kornblum C, Broicher R, Walther E, et al. J Neurol,2005,252:1101.
[7]Young TJ, Shah AK, Lee MH, et al.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5,28:454.
[8]Karanikis P, Korantzopoulos P, Kountouris E,et al. Int J Cardiol,2005,101:147.
[9]LaloiMichelin M, Virally M, Jardel C,et al. Diabetes Metab,2006,32:182.
[10]Harvey JN, Barnett D. Clin Endocrinol (Oxf),1992,37:97.
[11]Sanaker PS, Husebye ES, Fondenes O,et al.Acta Neurol Scand,2007, 115: 64.
[12]Eviatar L, Shanske S, Gauthier B, et al.Neurology,1990,40:1761.
[13]Mori K, Narahara K, Ninomiya S,et al. Am J Med Genet, 1991,38:583.
[14]Bernier FP, Boneh A, Dennett X, et al. Neurology, 2002,59:1406.
[15]Gregoratos G, Abrams J, Epstein AE, et al. Circulation,2002,106: 2145.
[16]Ogasahara S, Nishikawa Y, Yorifuji S,et al. Neurology,1986,36:45.
[17]Kiyomi K, Hobbiebrunken E, Wilichowski EK,et al. Pediatr Neurol,2003,28:53.
[18]Rodriguez MC, MacDonald JR, Mahoney DJ, et al.Muscle Nerve,2007,35:235.
[19]DiMauro S, Mancuso M. Biosci Rep,2007,27:125.
1 临床表现
KS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可累及眼、肌肉、神经系统、心脏、肾脏和内分泌腺体等高能量需求的器官组织。该病常为散发病例,无显性家族史。早在1958年Kearns和Sayre报道KSS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三联征为主要特征的线粒体脑肌病。目前有人又提出了另一种KSS三联征[2],即20岁以前起病、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尽管略有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CPEO表现为双眼睑下垂、眼外肌全部瘫痪,但未累及瞳孔。部分病例还可有咽部肌肉和四肢肌肉无力。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为视网膜上皮细胞脱失、色素斑形成、视神经萎缩、眼底血管变细、视力受损。KSS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认知功能障碍、卒中样发作、锥体外系症状(震颤、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和真性或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等[4]。CPEO或KSS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包括视觉处理和构造、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力减退,但言语和视觉的长时性记忆力、言语理解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未受到明显影响[5]。KSS患者常合并神经性耳聋,患者有听力下降,某些患者虽没有感到听力减退,但听力学检查可发现异常。KSS患者听力受损的特点为双侧、对称性,以高频听力受损为主,呈慢性进行性加重[6]。有报道[7]57%的KSS患者有心脏病表现,包括心源性晕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心脏的传导系统常受到影响,表现为心室间传导时间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心脏传导系统严重受累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晕厥和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KSS患者可因QT间期延长或三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反复发作和心跳骤停[8]。因此,心脏病变是影响KS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KSS也累及内分泌系统,10%的KSS患者合并糖尿病,某些KSS患者表现无症状性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产生障碍引起的,约一半的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9]。其他内分泌疾病在KSS患者中也较常见,如生长发育迟缓占38%、性腺功能障碍占20%、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占7%~8%[10]。有报道[11]KSS还可合并自身免疫性Addison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此外,还有报道KSS患者合并肾脏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Eviatar等[12]报道1例以肾小管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KSS,表现为呕吐、消瘦伴低钙血症和手足抽搐,随后相继出现双眼睑下垂、眼外肌瘫痪、视网膜色素沉着、心脏传导阻滞等症状。局灶性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还可出现ToniDebréFanconi综合征[13],表现为高磷酸盐尿、高氨基酸尿和葡萄糖尿等肾小管功能障碍。
2 实验室检查
KSS患者多项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异常。(1)血乳酸和丙酮酸水平升高,运动试验更具敏感性,即运动后10 min后测血乳酸和丙酮酸值,线粒体肌病患者在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升高,丙酮酸无变化,休息10 min后乳酸仍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乳酸/丙酮酸的值大于正常(4~12);正常情况下,运动10 min后两者升高,但休息10 min后应恢复到原来水平。(2)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或Ⅲ°房室传导阻滞;(3)脑脊液蛋白和乳酸水平升高,蛋白含量通常>1 g/L;少数患者脑脊液叶酸水平降低;(4)肌电图多呈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改变;神经传导速度正常;(5)头颅MRI检查通常可见皮质下白质、大脑深部白质和丘脑T2WI高信号灶,也常见于脑干背侧或腹侧和小脑;除此以外还可见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萎缩;(6)肌肉病理改变:光镜下Gomori三色染色可见大量的破碎红纤维(RRF),RRF是线粒体发生结构功能异常、增生聚集所致;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可见散在分布的COX缺失纤维;SDH染色见有RRF肌纤维肌膜下氧化酶染色加深;电镜下可见异常线粒体数目增多,线粒体嵴排列紊乱,有时线粒体内可见晶状格包涵体。
3 诊断
KSS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则依赖于肌肉活检。根据KSS患者的的临床表现是否满足三联征,分为完全型KSS和不完全型KSS,即完全型KSS符合三联征(CPEO、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不完全型KSS仅为CEPO或伴有其他一项。2002年Bernier等[14]提出了关于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标准,该标准含主要诊断指标和次要诊断指标,并根据对诊断标准不同的满足情况,分为明确诊断、很可能和可能诊断,见表1。本院曾收治1例KSS患者,同时有眼肌、耳、心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肌活检COX(-)肌纤维> 2%,符合Bernier诊断标准的2条主要诊断标准,有KSS三联征中的两条,即CEPO和心脏传导阻滞,为不完全型KSS。
表1 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标准项目表现或改变主要诊断指标1 临床临床完全符合线粒体脑肌病或线粒体细胞病必须完全符合以下3种情况:a:无法解释的多系统症状组合,这些是呼吸链疾病特定的组合症状;临床症状必须至少包括3个系统器官表现,即神经系统、肌肉、心脏、肾脏、营养、肝脏、内分泌、血液、耳、眼、皮肤b:临床过程呈进行性发展合并突发的恶化或有家族史能强烈提示mtDNA突变(至少有一个母系亲属而不是先证者的表现提示是一种很可能或确定的呼吸链疾病)c:通过适当的检测,包括代谢产物、酶或基因突变检测、影像学、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代谢性或非代谢性疾病2 组织学在骨骼肌中出现≥2%的RRF3 酶学a:50岁以下患者肌活检COX(-)肌纤维> 2%b:50岁以上患者肌活检COX(-)肌纤维> 5%c:一种组织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20%d:一种细胞系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e: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中同一种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 生化功能成纤维细胞ATP合成速率低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上5 细胞分子学发现肯定相关的细胞核DNA或mtDNA 异常次要诊断指标1 临床完全符合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表现2 组织学a:30~50岁患者RRF比例1%~2%b:30岁以下患者出现RRFc:16岁以下患者肌膜下线粒体蓄积比例> 2%d:电镜下见任何组织中广泛线粒体异常3 酶学a:呼吸链复合物表达缺陷b:一种组织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20%~30%c:一种细胞系中任何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0%d: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中同一种呼吸链复合物活性30%~40%4 生化功能 a:成纤维细胞ATP合成速率低于平均值2~3个标准差 b:成纤维细胞无法在半乳糖替代葡萄糖介质的培养基中生长5 细胞分子学发现可能相关的细胞核DNA或mtDNA 异常6 代谢一个或更多的代谢产物提示呼吸链功能破坏 注:符合2个主要诊断指标或1个主要诊断指标及2个次要诊断指标的即为确诊线粒体脑肌病;符合1个主要诊断指标和1个次要诊断指标或至少3个次要诊断指标的为很可能线粒体脑肌病;符合1个主要诊断指标或2个次要诊断指标,其中1条必须是临床指标,为可能线粒体脑肌病
4 治疗
目前对KSS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症治疗:KSS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基于不同器官受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心脏病变常是KSS主要的致死病因,其中又以心脏传导阻滞最多见,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2002年)关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15]中指出,神经肌肉疾病包括KSS、强直性肌营养不良、Erbs肌病的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有感音性耳聋,应早期诊断,可植入人工耳蜗改善听力。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的患者应注意防止其发生抽搐。出现肾小管酸中毒或ToniDebréFanconi综合征,应调整水电解质平衡。(2)药物治疗:各种维生素和辅助因子,如ATP、叶酸、维生素D、辅酶Q10和肌苷。辅酶Q作为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物Ⅰ、Ⅱ、Ⅲ之间的连接者和氧自由基清除剂,补充辅酶Q10可增加呼吸链的功能,清除由于呼吸链功能障碍产生的活性氧簇(ROS),对抗氧化应激反应,改善KSS患者的病情,包括心脏传导功能、神经系统体征以及血和脑脊液乳酸、丙酮酸浓度[16]。Kiyomi等[17]用肌苷[(0.08~0.35)g/kg·d]治疗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9个月~4.8年后发现肌力有改善,以长时间运动改善显著。“鸡尾酒”疗法也可作为线粒体脑肌病的治疗方法。有报道[18]用硫辛酸(300 mg/d)+辅酶Q10(240 mg/d)+肌苷(3 g/d)治疗可降低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乳酸水平、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增加踝关节背屈力量。(3)其他:KSS患者应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能代偿受损的糖异生和减少脂肪产生,可减少内源性毒物产生。(4)KSS根治方法有待于正在研究中的基因治疗。但由于基因治疗具有可塑性和异质性,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包括减少野生型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的比例(基因移位),将突变的mtDNA转变为正常细胞核DNA(异位表达),使用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纠正突变的mtDNA、诱导肌肉再生等方法[19]。
【参考文献】
[1]Kearns TP, Saver GP.AMA Arch Ophthalmol,1958,60:280.
[2]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8.
[3]王朝霞,袁云,高枫,等.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20:273.
[4]Finsterer J. Acta Neurol Scand,2006,114: 217.
[5]Bosbach S, Kornblum C, Schrder R,et al. Brain,2003,126:1231.
[6]Kornblum C, Broicher R, Walther E, et al. J Neurol,2005,252:1101.
[7]Young TJ, Shah AK, Lee MH, et al.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5,28:454.
[8]Karanikis P, Korantzopoulos P, Kountouris E,et al. Int J Cardiol,2005,101:147.
[9]LaloiMichelin M, Virally M, Jardel C,et al. Diabetes Metab,2006,32:182.
[10]Harvey JN, Barnett D. Clin Endocrinol (Oxf),1992,37:97.
[11]Sanaker PS, Husebye ES, Fondenes O,et al.Acta Neurol Scand,2007, 115: 64.
[12]Eviatar L, Shanske S, Gauthier B, et al.Neurology,1990,40:1761.
[13]Mori K, Narahara K, Ninomiya S,et al. Am J Med Genet, 1991,38:583.
[14]Bernier FP, Boneh A, Dennett X, et al. Neurology, 2002,59:1406.
[15]Gregoratos G, Abrams J, Epstein AE, et al. Circulation,2002,106: 2145.
[16]Ogasahara S, Nishikawa Y, Yorifuji S,et al. Neurology,1986,36:45.
[17]Kiyomi K, Hobbiebrunken E, Wilichowski EK,et al. Pediatr Neurol,2003,28:53.
[18]Rodriguez MC, MacDonald JR, Mahoney DJ, et al.Muscle Nerve,2007,35:235.
[19]DiMauro S, Mancuso M. Biosci Rep,2007,27:125.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