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于1977年由Sourander首先报告,90年代初报道日益增多,受到人们关注。1993年在法国马黎召开首届国际CADASIL专题讨论会,得到广泛承认[1]。国外文献先后报道20余个家系数百个病例[1-6]。其中多为西方国家,日本和北非也有报道。说明该病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中国尚未见报道。
1 临床表现
cADASIL多在中年发病,具有家系遗传性,以反复皮质下缺血性卒中、假性球麻痹、进行性血管性痴呆,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发作和精神症状。自然进程为30余岁开始出现先兆症状的偏头痛,40余岁出现缺血性卒中,50余岁出现进行性痴呆,平均死亡年龄为60~70岁。病程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年[2-7]。
1.1偏头痛
偏头痛,首次发作时间早于卒中发作约10年,与性别无关。大约20%~30%的患者有先兆症状[3],少数无先兆症状。先兆症状为偏头痛,发作前可有5~15min单侧或双侧视觉模糊或感觉异常等,一般不超过1h。典型偏头痛发作常呈单侧剧烈头痛伴血管搏动感、恶心、呕吐、畏光、惧怕响等。多数患者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为数小时(2~48h),发作间期可无症状。在MRI可发现明显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白质异常,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和皮质下白质,无症状时即已存在。虽然与家族偏瘫性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病变均定位于19号染色体,但FHM发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预后良好且MRI无异常发现[4]。
1.2多发性皮质下梗死
大约80%的患者有多发性皮质下梗死表现[3,6],发作时间通常在40~50岁。部分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更常见的为反复皮质下梗死,部位主要在颞叶、顶叶、额叶白质,内囊、外囊、基底节和丘脑等。CADASIL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约84%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部分病人可表现为4种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如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动物性卒中。此外,也可有小梗死的病理表现,如构音困难、共济失调、表达性言语困难、视野障碍等。
1.3进行性血管性痴呆和精神障碍
约31%患者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此为该病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注意力下降、执着、冷漠、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下降伴假性球麻痹、步态困难、锥体束征阳性等。约20%患者精神异常,如严重抑郁、躁狂、自杀行为或自杀倾向。
1.4癫痫
chabriat等[8]报道一个法国家系45名患者中有3例为癫痫大发作。Malandrini等[9]报道一个意大利家庭并无CADASIL典型表现,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
2神经影像学检查
2.1头颅MRI
在白质和基底节区MRI可见T1多个低信号,T2高信号。主要分布在室周、颞叶、顶叶、额叶白质,内囊、外囊,基底节(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和丘脑),且多呈对称性分布[10]。幕下、小脑异常少见,皮质多无异常信号[1,3,10]。年龄70岁以下且无临床症状者,一般MRI可无异常发现。影像学表现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即在30~40岁年龄段,50%有MRI或CT异常,25%有临床症状;超过60岁,66%有MRI异常且伴有临床症状。
2.2 DSA检查
cADASIL患者不适宜行脑血管造影。有人报道,16例患者作脑血管造影,11例发生并发症。主要为语言困难、视觉异常或皮质性黑蒙、精神错乱、运动或感觉异常、癫痫发作、头痛、呕吐、眩晕等。其中38%患者为一过性副反应,可逆性反应占19%,永久性反应占13%。其发生机制可能是Notch3基因突变导致血管超微结构功能改变,加之造影剂的毒性反应诱发[11]。
2.3 SPECT检查
新近Mellies等[10]报道,用SPECT观察11例患者,发现颞叶和额叶血流量减少。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基底节灌注不足最明显。也有人报道,无症状CADASIL患者脑代谢率可正常,但亦存在明显脑血流灌注不足,在痴呆患者可见氧消耗率降低[12]。
3 病理检查
广泛基底节脱髓鞘和白质梗死是其病理特征[1]。病理解剖可见广泛白质和基底节以及软脑膜动脉血管病,白质散布多个小坏死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如组织呈海绵状疏松,髓鞘脱失和囊状梗死,反复豆状核囊性血肿[1]。皮质灰质和皮质动脉正常。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平滑肌细胞之间间歇疏松,血管内皮细胞可正常或肿胀。血管壁增厚并含有一种嗜伊红样物质,并沉积在血管中层和血管内弹性膜,与动脉粥样硬化和淀粉样血管病不同。电镜发现在动脉中层和弹性膜间有电子密度颗粒状嗜锇档物质(granular electron dense osmiophilic material,GEM)沉积,环绕动脉平滑肌细胞,动脉平滑肌细胞膜增厚,线粒体肿胀。GEM不仅在脑血管中存在,外周组织如皮肤血管、肌肉、腓神经也有发现[2,13,14]。因此,进行简便的皮肤,肌肉或外周神经活检就可获得病理诊断。新近有人报道在受累动脉肌细胞中发现,热休克蛋白(HSP70)、α-B晶状体蛋白和泛素(ubiquitin),GEM可能是α-B晶状体蛋白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所致。
4 分子生物学检查
1993年Tournier-lasserve等首次从两个法国的CADASIL家系中将CADASIL基因定位于19q12,即在D19S199到D19S226的2cM区域上。进一步用微小卫星标志物D19S885,D19S253,D19S923和D19S929分析发现CADASIL基因位于着丝点区域D19S253,端粒区域位于D19S929[15]。1996年确定CADASIL缺陷基因为Notch3基因。Notch 3基因主要编码高度保守跨膜受体,并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性细胞死亡过程。它包含33个外显子,编码一个2321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其细胞外结构域包含有34个EGF重复片段。对果蝇的研究表明,Notch3细胞内结构域参与了配体结合,与细胞内信号传递活动有关[15,16]。Joutel等[16]从14名CADASIL患者中发现10种不同错义突变。新近报道从50例患者中发现有45例(90%)发生错义突变,无突变占10%。所有45例突变包含在EGF重复片段增多了(37/45)或减少了(8/45)一个半胱氨酸碱基,导致半胱氨酸碱基数目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部分患者的突变发生于外显子3或4(见表1)。Notch3基因突变的检测为CADASIL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目前尚无对应于卒中、血管性痴呆或偏头痛的Notch3突变发生频率的数据。进一步对人类Notch 3基因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CADASIL分子病理学的了解[17]。
5 治疗
本病预后较差,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